本期报告为动力电池回收研报的第三期,也是最后一期,主要对行业的格局和行业参与者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兼具环保与经济价值,当前国内回收体系逐步规范完善,回收技术逐渐成熟。以电池再造为核心,构建多方合作生态将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目前各大企业也在纷纷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需求未来逐步放量,和整车厂深度合作、多地布局,规范、技术领先的企业将率先受益。动力电池回收拥有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未来增长确定性较高,因此星域基金对此也出具了投资建议,具体内容如下文所示。
1 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格局分析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规模不断扩大,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注册数量从2007年的300多家到2021年累计近3,000家。但国内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真正起步于近两年,目前国内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渠道建设并不完善,行业规范仍处于起始阶段,国家对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尚未建立资质管理,行业内无序竞争、劣币驱逐良币、环保隐患等问题日益凸显。
工信部在2019年推出《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目前共47家企业进入该白名单(详见表15:工信部三批白名单回收企业),这些企业主要可分为:
1) 电池企业: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蜂巢能源等;
2) 新能源材料:华友钴业、赣锋锂业、中伟股份、厦门钨业等;
3) 整车企业:比亚迪、北汽蓝谷、宇通集团;
4) 第三方回收利用企业:天奇股份、格林美、光华科技、道氏技术。
数据来源:星域基金投研部
从目前国家审批的规范电池回收企业来看,主要分布在华南、东南地区,分布依赖于电池制造企业布局。国家认定的规范企业大多分布在华东地区,华东地区占比高达47%,而东北、西北、西南地区企业分布较少,原因在于动力电池回收企业业务开展依赖于电池制造企业,地域相近可以减少渠道成本,因此在分布格局上,也与动力电池制造企业保持一致(详见表16:符合条件的回收企业,集中分布在华东、华中、华南地区)。
数据来源:国务院、广发证券、星域基金投研部
从市场格局看,邦普和格林美形成双寡头格局,合计市场份额约50%。格林美为第三方回收代表,邦普(宁德时代)为电池厂商代表领衔整个国内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由于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的潜在价值和其回收的社会必要性与需求,众多类型企业在动力电池回收的产业布局中都有所行动,其中不乏上市公司(详见表17:截止2021年底布局动力电池回收的上市公司情况(亿元))。 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回收整体业务规模还较小,以格林美为例,2021年公司动力电池回收业务迎来快速增长,实现营业收入1.51亿元,同比增长61.63%,占总营收的0.78%;实现毛利0.3亿元,约占公司毛利的0.9%。格林美经过6年布局,动力电池的业绩占比却不足1%,主要原因在于行业还没有迎来退役爆发期,没有足够的量。目前格林美动力电池回收的产能设计总拆解处理能力21.5万吨/年,再生利用10万吨/年,但2021年公司回收各类废旧电池和电池废料仅约3万吨,存在着产能闲置的问题。但随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逐渐进入到报废高峰期,未来仅中国的市场空间将超1,000亿元。 2 中国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分析 2.1 格林美 格林美是当前国内动力电池回收的两大头部企业之一,在工信部发布的47家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中,格林美占据三家,位居全国企业第一。 公司主营废旧电池回收业务,其三元前驱体业务也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公司回收处理的电子废弃物约占中国报废总量的10%,回收处理的废旧电池(除铅酸电池外)占中国报废总量的10%以上,回收处理报废汽车占中国报废总量的4%以上,循环再生的钴资源超过中国原钴开采量,循环再生的镍资源占中国原镍开采量的8%以上,循环再生的钨资源占中国原钨开采量的5%以上。 2021年公司各项业务产能大释放,效益大增长,收入同比增加54.83%,实现收入增长率转正,实现高增长。公司收入业绩增长保障了公司运营能力,为进一步扩大动力电池回收基地,完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建设提供坚实基础(详见图17:2015-2021年格林美营收状况)。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星域基金投研部
目前公司与全球280余家汽车厂和电池厂签署协议建立废旧电池定向回收合作关系,构建面向全球的动力电池回收产业体系(详见图18:格林美与多家电池/汽车生产方达成合作)。
数据来源:公司官网、星域基金投研部
自成立以来,公司积极研发电池回收利用新技术,专利数量逐年上升,2018年动力电池回收专利数量激增,截止2021年底目前专利数量已破百,实现锂的浸出率达99.1%,钴的纯度达99.7%,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2.2 邦普循环(宁德时代)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于2005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再生资源高新科技企业,总部位于广东佛山。2015年宁德时代完成对邦普循环的收购,实现了集研发、生产、销售、回收于一体的循环产业链,打造了“电池生产→使用→回收与资源再生”的生态闭环。宁德时代率先形成锂电池全产业链闭环,占据一定先发优势,具备回收渠道优势。作为中国的国家标准制定单位,邦普循环已经成为中国动力电池回收处理全流程的技术标杆,是当前国内动力电池回收的两大头部企业之一。 邦普循环自成立以来,一直围绕电池循环这一核心业务不断拓展上下游,以废电池为原料生产前驱体,往下做到正极材料,往上开拓了报废汽车拆解和矿业,实现电动汽车拆解和动力电池拆解相兼容,且同时拥有电池回收和汽车回收双料资质。近年来邦普循环不断扩展基地,开拓了湖南、福建、华东、印尼莫罗瓦利、印尼纬达贝基地,开拓国际化道路(详见图20:邦普循环的全球布局)。
数据来源:公司官网、星域基金投研部
邦普循环独创“逆向产品定位设计”技术,并成功开发和掌握了废料与原料对接的“定向循环”核心技术,回收处理规模和资源循环产能已跃居亚洲首位。全资子公司湖南邦普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废旧锂电池资源化回收处理和高端电池材料生产企业之一,至2020年其年废旧电池回收拆解能力超过30,000吨,年产钴盐2,500吨,镍盐1,500吨,锂盐3,000吨,回收水平居行业前列。 3 投资建议 近年来,大量车企、动力电池企业竞相布局动力电池回收业务,间接证明各大企业看好动力电池回收的前景。而且随着动力电池退役潮的到来,为防止无序竞争,国家也在政策层面不断加码,入选“白名单”的“正规军”企业已扩充至47家(具体企业参考图15:工信部三批白名单回收企业)。随着“正规军”企业的越来越多,可以预见的是,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将愈来愈规范化和透明化,在这样的行业变化下,之前主要依靠打信息差的小作坊们就不再拥有优势,生意自然会变得难做,最后留给它们的只有两条路,一个是成为“正规军”,另一个就是被行业淘汰。 白名单中,格林美坐拥三家企业,已近两年的项目投资来看,每投资1亿元建立生产线能产生3-5亿/年的产值,最低的投资额为3.3亿元,生产线基本需要2-5年分批建成,属于公司长期战略规划。 近期动力电池回收广受资本市场热捧,一方面是因为新能源车热销的背后,动力电池回收是电池原材料供不应求、价格暴涨的现状下获取资源的高效途径,是新能源车产业链公司增加供应来源、应对原料价格波动的措施之一。另一方面源于2022年7同业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做主旨演讲时表示:“电池不同于石油,石油用了后就没有了,电池里面绝大部分材料都是可以循环利用的。以我们的邦普为例,对镍钴锰的回收率已经达到了99.3%,锂的回收利用率也达到了90%以上。预计到2035年,对退役电池材料的循环利用就可以满足大部分的市场需求。”之后宁德时代更是回复天齐锂业的质疑,欢迎天齐锂业到广东邦普见证动力电池回收的先进技术和商业化运用。其实宁德时代、特斯拉和天齐锂业等电池、电动汽车生产商和锂矿企业,早已看中了动力电池回收的赛道。他们早已纷纷推出电池回收业务,将其作为下一个10年乃至几十年的长期战略目标。 动力电池回收是各大公司的长期战略归根到底是因为项目的可持续盈利能力。2021年10月,宁德时代就在湖北宜昌投资了320亿元开展电池拆解和原材料回收项目。随后,LG新能源、国轩高科和三星等大企业闻风而动,也开始抢占市场。短期来看,由于锂、钴和镍等金属的价格上涨,且我国的这些金属材料大部分依赖进口,所以我国电池制造的成本非常高。如果能够有效利用废旧电池里的金属,那么我国对于进口电池原材料的依赖度也会降低。所以回收动力电池,就相当于变相赚钱了。长期来看,只要新能源汽车销量不断增加,汽车动力电池的回收来源和市场就不会断。因此,这就是为何各大公司将动力电池作为长远战略项目的原因,本质上是动力电池回收有利可图,是一项盈利项目,更是电池和汽车厂商等公司的一场自救运动。因为电池原材料是这些大企业运行和生存的基础,如果这一环出现问题,那就和华为遭受芯片垄断一样致命。 目前由于动力电池回收产业,仍处于发展阶段,电池回收过于分散,很多符合资质、资本充足、技术先进的企业,却难以收到废旧动力电池,大部分废旧动力电池都流入了非正规渠道。该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公司出价低,小公司出价高。和资质公司相比,非资质小公司的流动性强,不易被监管部门检查,所以他们的回收标准很低。但同时因此容易引发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和安全隐患,因为这些小公司缺乏电池筛选和拆解的专业技术设备,大多数都是采用暴力拆除的方法进行回收利用。而电池里的电解液和金属锰都能够直接污染空气和土壤,引发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同时,由于动力电池和放电方式复杂,在拆解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可能导致电池燃烧和爆炸。而如果是按照梯次利用回收,很可能把不达标的电池放在电瓶车、三轮车里面,造成严重事故,危害人身安全。 随着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进一步规范化,缺乏资质的公司生存空间毋庸置疑地会被压缩,因此如果决定布局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建议首选投资国家工信部对外公布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并且已有一定规模和细分领域行业地位的企业。 若无法投资白名单企业,其他动力电池回收标的公司应具备2-3万产能,1-2座废旧电池回收处置基地或者生产线,且已经建立了稳定合作渠道或具备稳定的动力电池回收渠道。如一些尚未自建动力电池回收渠道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可通过他们目前的合作方寻找标的公司。 报告撰写人 / 联系方式: 吴珏伟 Hanson 徐伟 Alex 黎梓健 Kingsley Mobile:13826460709 Email:kingsleyli@polcap.com.cn